内蒙古:科技撑起节水灌溉一片天

发布时间:2024-03-27 来源:节水灌溉

产品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干旱缺水严重地区之一,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农牧业灌溉发展中的用水总量大、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水平差、灌溉方式粗放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

  2012年,内蒙古出台了《关于“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统筹谋划全区发展节水灌溉战略。明确了以水利灌溉设施配套为基础,以节水改造为重点,以强基稳粮促牧增效为目标,决心要把农牧业节水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全方面推进,从根本上转变农牧业灌溉发展方式,走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内涵的发展之路,扭转“雨养农业”的局面。

  《通知》下发之后,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施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地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围绕玉米、大豆、马铃薯和牧草等主要作物,广泛开展了大型喷灌、膜下滴灌和渠灌区条件下作物优化灌溉制度、水肥一体化技术、地埋式滴灌技术、农艺与农机配套技术、农田残膜回收技术等研究和推广工作。

  与此同时,内蒙古积极把握国家“节水增粮行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水利部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工作站建设的契机,把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和不一样示范区建设与水利、农业、农机、管理研究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工程带科研,科研促工程”之路。根据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专家攻关,为“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对实现全自治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科技支撑需强有力的科技力量和具有承担项目的优秀团队,此次项目的组织实施较以往的水利科研项目更是大为不同。首先组成了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科研团队,克服了以往“单打独头”搞科研的局面,体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优势;其次科研人员层次高,实力强,专业搭配合理,研究与示范内容全面,是全自治区近年来少有的;同时团队中包括示范区盟市、旗县基层技术人员,形成了科研单位与基层技术推广部门联合,试验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相结合,上下联动服务基层的科研工作机制;此外项目实施采取了“工程带科研,科研促工程”的方式,遵循“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原则,采取边总结、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技术路线,从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中落实专项经费2000万元,项目涉及6个盟市7个旗县,涵盖了农业区、牧业区、井灌区。

  在项目研究与示范内容上,项目组主要针对自治区不一样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从11个方面开展了试验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包括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不同作物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玉米与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技术研究;农艺节水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主要作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农机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农田残膜回收技术试验与示范;示范区节水灌溉工程效益分析;高效节水灌溉地方标准、图集、典型设计与培训教材等编制;农牧业节水配套政策研究;以及技术培训与宣传。

  项目组积极与各级政府协调,在示范区对农牧民开展宣传普及工作,充分体现“在研究中加强推广,在推广中提高研究”的原则,不断完善研究内容,注重效益监测与评价,将试验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

  项目组研究并实施了一系列节水技术,总体采用现有成果与典型经验总结—田间试验研究—综合技术集成—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示范推广的模式。项目研究目标是在环境友好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形成具有内蒙古不同区域特色的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标准技术体系和推广保障措施。建成了膜下滴灌、大型喷灌和大型灌区综合配套节水灌溉示范区7处,为不一样地区节水灌溉提供了可看、可学、可借鉴推广的示范样板。

  在赤峰市松山区示范区,项目组开展玉米膜下滴灌与地埋式滴灌技术探讨研究,重点进行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制度、玉米地埋式滴灌关键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农田残膜回收技术等内容的研究与示范。经过项目组的推广,2011至2015年,赤峰市累计新增玉米、谷子和甜菜膜下滴灌面积500万亩,新增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也充分显现出“省水、省力、省钱,增产、增收、增效”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示范区,项目组专注于研究示范牧草大型喷灌与地埋式滴灌技术,重点开展了紫花苜蓿、饲料玉米大型喷灌和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灌溉制度以及水草畜平衡等内容研究与示范,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到2014年年底,全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8万亩,占全旗水浇地面积的92%。鄂尔多斯市还围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采用工业反哺农业措施发展节水灌溉,截至2014年,全市已投入资金约10亿元,购进各类大中型喷灌机6647台套,发展大田作物与饲草料地喷灌面积118万亩,建成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1170户。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平均亩灌水量较常规灌溉节水70立方米,年累计节水量4.1亿立方米。据最新统计,内蒙古苜蓿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50万亩,居全国首位。

  通过4年的试验和示范,内蒙古自治区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取得明显效益,达到了既定的主要技术指标:示范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6以上,田间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了20%以上,渠道防渗效果超过了80%,田间平地缩块节水效果提高了15%以上,主要作物水分生产率提高了20%以上;地下水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超过0.8,滴灌区超过0.9。

  2012至2015年,内蒙古全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截至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35亿立方米,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74%,与2011年相比,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少了2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例降低了8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项目组还编制完成了《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等9项高效节水灌溉区域标准,已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4年5月发布实。这些标准的显著特点是融合了水利、农业、农机、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在膜下滴灌、喷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条件下,将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耕作施肥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先进灌溉条件下的水肥管理技术,并以规程的形式推荐给广大生产管理者。系列标准均是围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编制的,服务对象是基层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具体操作者,对于改善和提高自治区基层节水灌溉运行管理上的水准具有现实意义。

  据统计,在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和财政厅的全力支持下,经项目组科研团队4年联合攻关,节水灌溉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已在16个方面取得76项单项成果,这些成果已在自治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效和社会生态效益,提高了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水利、农业与农机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为自治区农牧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项目组将秉承“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不断拓展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力以赴做好以高效节水灌溉为目标的科技支撑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