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作业规程》标准(送审稿)

发布时间:2024-03-26 来源:公告公示

  《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作业规程》标准(送审稿)docx

  ICS65.020.01CCSDB51/TXXXX—2021DB51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作业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efficientrainwatercollectionpreciseirrigationhillyarea(送审稿)2021XX发布2021XX实施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51/TXXXX—2021(资料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蓄水容积典型年和长系列资料计算方式.................1213DB51/TXXXX—2021I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宁博、舒章康、陈曦、侯艳、朱彬、姜守政、冯禹、赵璐、谢锐敏。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本次为首次发布。DB51/TXXXX—2021范围本文件给出了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系统建设的相关术语和定义,雨水高效集蓄系统建设、输配水系统建设、精量灌溉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技术方面的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行政范围内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系统建设。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0203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50485微灌工程技术标准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渠道防渗衬砌工程技术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雨水高效集蓄系统efficientrainwatercollectionsystem为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系统收集、存储和利用雨水的各类小微型集蓄设施。3.2精量灌溉技术preciseirrigationtechnique实时监测作物全生育期土壤墒情、气象参数及生长状况,根据作物的生理需水特征,实时精准预报作物不同生长时段的生理需水量,并采用微灌、低压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对作物做补充灌溉的一种灌溉技术。3.3集雨效率rainwaterharvestingefficiencyDB51/TXXXX—2021单位时段内集雨面上的有效集雨量与该时段内该集雨面上总降雨量的比值。3.4雨水集蓄效率rainwaterstorageefficiency单位时段内集雨设施的有效储水量与该时段内集雨面上的有效集雨量的比值。3.5蓄水有效利用率effectiveutilizationwaterstorage年内雨水集蓄工程供给作物灌溉的水量与有效储水总量的比值。雨水高效集蓄系统4.1组成和布置原则4.1.1雨水高效集蓄系统由集雨工程和蓄水工程两部分所组成。4.1.2雨水高效集蓄系统的集雨工程和蓄水工程应统一布置,并与田间工程和灌区农业措施结合布置。4.1.3集雨工程和蓄水工程的布置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环境影响、工程投资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4.1.4集雨工程的雨水集蓄能力应与蓄水工程有效容积相匹配,不得布置集雨能力不够的集雨工程和蓄水能力不够或过大的蓄水工程。4.1.5蓄水工程宜布置补充水源,工程布置位置应根据集雨面和补充水源位置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4.1.6雨水高效集蓄系统布置时应最大限度地考虑灌区的实际地形、地貌及地质状况,并开展实地勘测。4.2集雨工程4.2.1集雨工程由集雨面、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组成。当集雨面较大时,应修建截流沟拦截降雨径流并引入汇流沟。4.2.2集雨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4.2.2.1集雨面面积应根据不低于85%灌溉设计保证率下的灌溉需水量、年降水量、集雨面材料和年集雨效率按公式(1)计算确定,也可按本文件附录A计算,当具有长系列降水资料时可按本文件附录种材料的年集雨效率(%),应依据各种材料在不同降水特性下的试验观测资料确定,若灌区范围内已建有集雨工程,应对其做出详细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的最终结果分析修正集雨效率,当缺乏资料时按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的规定取值;——频率等于设计保证率的年降水量(mm),应依据工程所在地区年降水量资料和多年平均年蒸发量资料分析计算得出,无实测资料地区可参考四川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和值线图确定,具体参见《四川省水文手册》;DB51/TXXXX—2021——集雨面材料种类数。4.2.2.2集雨面选址时应避开污染源,宜利用透水性较低的现有人工设施或自然坡面作为集雨面,水源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规定。4.2.2.3集雨面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山丘区应利用自然坡面集雨,宜充分的利用已有工程设施进行集雨,如硬化路面、路边排水沟、塑料大棚等,减少环境扰动。4.2.2.4集雨面的纵向和横向坡度应根据地形条件确定,土质集雨面纵向坡度宜为1/20~1/30,硬化集雨面纵向坡度不宜小于1/10。4.2.3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应符合下列要求:4.2.3.1利用道路、自然坡面作为集雨面时,可利用道路排水沟、坡面截排水沟作为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当无上述设施时,应修建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4.2.3.2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断面尺寸应通过加大流量计算确定,在满足过流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的同时需具备一定的安全超高,安全超高可按公式(2)计算确定,依据工程经验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0.1m。——沟渠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深(m)。4.2.3.3汇流沟和输水渠道可采用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片)石衬砌结构或土渠,断面形式可采用矩形、U型或宽浅式,也可采用PE管或PVC管输水,并应符合《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4.2.3.4汇流沟和输水渠(管)的纵向坡度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确定,衬砌渠(沟)或管道不宜小于1/150,土渠(沟)不宜小于1/300。4.2.3.5汇集水流含沙量超过沟渠允许携沙能力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在适当地点设置沉沙池,需在沟渠汇入蓄水设施前布置沉沙池,如采用引水管道则须在集水沟前布置沉砂池、拦污栅。4.2.4山丘区集雨系统可选择公路山地复合集雨系统、单坡汇流型集雨系统、冲沟集蓄型集雨系统、坡耕地集雨系统、丘陵平坝田池集雨系统和屋面集雨系统等不同集流系统。4.2.4.1公路山地复合集雨系统:以自然坡地和公路(土质、混凝土及沥青)为集流面;该系统瞬时汇流量大,应注意渠(管)道输水安全。4.2.4.2 单坡汇流型集雨系统:以自然坡地(土质、林草地)为集流面;该系统单坡汇流,径流来源 单一,设计蓄水工程时可考虑别的水源作为补充。 4.2.4.3 冲沟集蓄型集雨系统:以自然坡地(土质、林草地)为集流面;该系统利用冲沟集蓄,来水 量大,应设计排水设施,避免冲毁。 4.2.4.4 坡耕地集雨系统:以自然坡地(农用地、林果地)为集流面;该系统来水可就地利用,减少 截汇流及输水环节,可降低输水损失。 4.2.4.5 丘陵平坝田池集雨系统:以自然+平坝为集流面;适用于丘陵平坝缺水区,水源来自平坝附 近丘陵地带,需要配套较长的渠(管)道。 4.2.4.6 屋面集雨系统:以建筑物屋面、场院、晒坝等为集流面;水源来自人工建筑物集雨面,收集 使用均方便,适合房前屋后耕地、菜园地等的灌溉及家庭生活用水。 4.3 蓄水工程 4.3.1 蓄水工程容积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DB51/T XXXX—2021 4.3.1.1蓄水工程容积可采用容积系数法按公式(3)计算,当具有长系列降水资料时,可按本文件 附录B 确定蓄水工程容积,但蓄水工程容积的结果不应小于本条计算结果的0.9 ——蓄水容积系数,可按表1的规定取值,当实际集雨面面积大于本条计算结果的50%以上时,蓄水容积系数可按表2的规定取值。 蓄水容积系数供水用途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250mm~500mm地区 500mm~800mm地区 800mm~1200mm地区 >1200mm地区 旱作大田灌溉 0.83~0.86 0.75~0.85 0.75~0.80 0.70~0.75 温室、大棚灌溉 0.55~0.60 0.4~0.5 0.35~0.45 0.30~0.40